新闻中心
News Center在多年的蛋白芯片技术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为了寻找合适的物质作为蛋白的载体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例如日本学者利用含有阳离子表面活性剂(HTAB)脂质体作为载体,通过戊二醛作用使其与一种铁蛋白包裹外壳的成分结合组装制备成一种纳米水平的装配体,这种装配体可以在适当的pH条件下使铁蛋白分子进入并固定于包裹外壳内面,形成蛋白质的载体。有人利用某些固体表面或覆盖上含有电解质的薄膜作为载体,可以将胶体蛋白质颗粒成分转移至薄膜上形成蛋白芯片。Uetz等在分析啤酒酵母基因组序列全长度阅读框架编码各种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时,使用不同孔数的平板作为载体,建立了约含有6 000个酵母转化株组成的平板蛋白芯片系统,平板上的每一个小孔中含有一个酵母转化株,可以根据其活性功能区开放阅读框架的编码表达生成一种蛋白质,这个系统可以用于蛋白质功能的检测和分析。Arenkov等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板作为支持物,将蛋白样品置于凝胶上,然后经过电泳分离,使其成为蛋白的阵列用于进一步的研究。zui近,哈佛大学蛋白芯片研究中心Gavin等利用制备DNA芯片的高精密度机械手的针状点样枪头在只有显微镜载玻片一半大小的玻片上,制备了第1张含有样品点数为10 800的蛋白芯片。这张芯片用已纯化的蛋白G按每点为1纳升的点样量点样10 799次,另一次用FRB(FK-BRl2—rapamycinbinding domain Of FKBP-rapamycin-associatedprotein)点样。为了确保不同分子量的点样蛋白质都能够被固定在玻片上,他们首先在玻片表面涂上BSA,然后使用N,N,—二琥珀酰胺碳酸(N,N’—disuccinimidyl carbonate)激活BSA表面的赖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残基成为BSA-NHS玻片,其作用是促进BSA与点样蛋白质的结合而使蛋白质被固定于玻片上。在制备芯片过程中,为了保证被固定在载体上的蛋白质依然保持天然的构象和生物学活性,他们在蛋白质点样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加入40%的甘油,以防止因水分的蒸发而造成蛋白质变性。点样后再经3h的温浴并将芯片浸泡于含有小牛血清蛋白(BSA)的缓冲液中,使芯片表面含有一层小牛血清蛋白,用于封闭与其他蛋白质产生非特异性结合的部位及在表面未参加反应的醛基。为了检测芯片的应用,他们用不同荧光抗体分别标记能与蛋白G和FRB特异结合的IgG和FKBPl2(12Kd FK506—bindingprotein)并作用于蛋白芯片,观察这些蛋白质与蛋白芯片的相互作用,其结果清晰地显示芯片上的蛋白G和单一的FRB点样分别被标上蓝色和红色荧光。该实验研究建立了蛋白质样品微量点样技术并使蛋白质固定于载体上时能够保留原有的构象和生物学活性,这为今后对蛋白质多样品的并行研究或快速分析——为制备高通量功能检测的蛋白芯片奠定了技术基础。